My Avatar

Xiaofei

信仰共产主义,后现代主义者,结构主义者,奇妙发现世界~~
`

试对开放研究的评论1

2018年03月15日 星期三, 发表于 北京 | 浏览量: -

如果你对本文有任何的建议或疑问, 谢谢! :)

(引言)为什么要有开放研究与开放科学两个名字呢?在我的小站里就写成是开放研究了,因为觉得“研究”二字既是名词也是动词,而开放科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所以用动词“研究”来描述更有活力一些。

一、同文艺评论的类比

  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难免会想这个作品的水平是怎么样的?这个作品相比于其他的有什么异同?有哪些优秀的方面?有什么历史渊源?长久以来的艺术形式太多,纷繁复杂,如何鉴赏艺术作品这一问题已经不单单是看的好看听着好听那样简单了,鉴赏家们逐渐引导人们建立了有效的评价方式,也就被称为_文艺评论_,其形式多种多样,有非常专业的方法。所以下面,同样地,对于开放研究这种富有个人特质的、每个人自由选择研究方式的活动,也可以试着对其进行一些评论,寻找其中的风格和特色,我想这将是非常有趣的,这也是对过往所看到的一些东西的梳理。

二、从几个人来看

  首先,来看看,王垠。垠神所擅长似乎是编程语言的开发,他对计算机科学有很深入的了解,曾在数个顶尖的学校学习,并且在微软google英特尔都有工作经历。其为人谦虚,他曾经想把计算机的基本结构讲一讲,后来觉得水太深就放弃了,曾说自己实在不擅长写书,然而,他的博文已经写了100多篇,其实还有很多未收录的篇幅网络上有,这些内容放在一起已经成书而且是带着他的一部分人生来书写的,很了不起。他对自动驾驶的简单论断,一语中的,自动驾驶案的结案确是惊慌失措。

  第2位,阮一峰。本博客就是从阮一峰的文章起步的,字里行间可见他对自由软件运动的信心,并持之以恒地写东西。

  第3位,李杀。这一位写的东西,则像很多人写的东西有点读不懂,有点神经质有点重口味,但是从这里开始引起我注意的正是下面的内容,钱。

  是的,李杀的网站下面有链接patreon,他的网站是收费的;看一下王垠网站的二维码,也是收费;阮一峰的广告位?当然是收费的。可是他们的内容不是隐藏的,而是开放人人可读的,知识付费固然可取,然而人言可畏,“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生活所迫,纷纷扰扰,开放研究者对金钱是如何看待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同样是选择方式做开放研究,这几位无疑做了最为大胆的探索。

三、个人特质与我们的生活

  开放研究有一些基本想法,而究竟如何做?如何发展?不会有限定的答案,否则将违背了开放本身。可是总归从一些人身上,我们可以读到很多东西。传统研究将人视为历史和社会的部分,可是辩证不可违,其矛盾面在这样片面的观点下正茁壮成长,发展为人格特质,二者相互激励。开放研究正是遵循这一基本规律,其开放本质与人格特质相结合,从裁定和规范人创造的科学研究行为转变为以发展的眼光,允许各自选择方式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其实这一过程也正在我们各自的生活中发生着。

  在全球化下,人们相互之间的沟通益深,行业在欢迎每个人加入,人工智能的出现也在帮助这方面的发展,比如grammar软件,可以用来做英语词汇纠错和简单的语法匹配,虽然高级功能是收费的,但其实普通功能就很好用了;还比如知识分享的社区,经过对信息的筛选可以训练其背后的人工智能,来更快地获取方法,当然对于信息分享的态度也都是各有办法,V2EX不允许删除历史记录,豆瓣知乎等无历史记录可随意更改;甚至包括音乐上的分享,有musescore这样的平台,将各自或写或听得的乐谱上传上来,还有google magenta和google主页上的编曲小游戏,人工智能可以辅助作曲非常有趣,这些音乐是开放的每个人都可以玩一下。

  可以看到,在这样那样的平台下,人人可以选择自己分享知识方法的方式方法,这种特别即是直接反映和肯定了每个人的人格特质,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把握自己的生活。

四、开放研究的有趣之处

  3天之前,也就是19年3月12日,正值(WWW)万维网诞生30周年,蒂姆·伯纳斯·李提出互联网概念的初衷就是分享知识,然而出于对互联网健康发展的愿景,这位出生于1955年的英国勋爵再次重出江湖意图重振互联网。李勋爵重新建立了公司Inrupt,然后推行了[Contract of Web协议]和[SOLiD]的去中心化的新互联网服务,分别对应了守则和技术,当网速飞快提升,中心化趋势似成必然之时,依然坚守自己的道路。正好今天是315晚会,今年消费者所遇到的问题,正好就是印证了李勋爵的观点,而无疑他早早走在了大家的前面,计算机科学有这样的人在确实令人惊叹。

  另外一个有趣的地方在于,所谓问题出在哪里?其实就如我这样普通人来说,又能提出什么问题呢?所谓出问题,最可怕的就是一大群人,他们早已知晓你的问题在哪里,甚至早已得到答案,然而他们不说不提,他们只是在旁边冷笑,常常会看到这种冷笑,这是非常之有趣的,这就是开放科学的一个有趣之处。当然可以看到做开放科学的人不会是这样的,他们多少要发一点声音,也许是帮助也许是无聊,甚至是胡闹,也可能是默不作声,但是他们报以理解,他们不会冷笑。

  另外一个有趣的地方在于,所谓交流的概念?其实就如我这样普通人来说,又该如何参与交流呢?所谓交流,最可怕的就是一大群人,他们忘记了交流是相互的,从来交流都带着条件,条件呢又是不成文的规则(笑),硬生生把交流搞成了单流,规则呢则是有趣的,目的呢是高端的游戏,谈笑间跳起娇柔扭捏的舞蹈。开放研究则不同,是无任何趣味可言的,游戏是绝然没有的,开放的交流先要做的是分享是共享,尽量排除双方的任何条件,双方主动参与,然而他们是奇怪的,在此基础上所谓分歧他们是不懂的,所谓创造也只是他们的心跳,所谓科学也只是他们的呼吸也没有在意,他们竟然也是不会笑的,他们只是下棋,棋面则是最后达成的合同,写成一份文件作为棋谱,名为协议。

  当人们困惑之时,却极易发现开放研究的乐趣,就在于那些想要帮助我们的人,正在不遗余力地进行着奋斗,我们只要张开双臂拥抱他们就可以了,那么轻松那么自然。可是有些人,当邻居家煮了一些饺子敲敲门想让我们尝尝,我们却大叫,“什么意思?难道嘲笑我不会煮饺子吗?”,却因此而噤若寒蝉,莫非是一种高端的幽默吗?

~~继续思考~~

-------开放研究之所以可能